阅读历史 |

第 119 章 119(1 / 2)

加入书签

萧景曜也不意外永嘉帝会给他封侯。就这个功绩,永嘉帝不给他封侯才奇怪。但萧景曜诧异的是,永嘉帝给他的封号。

嘉宁侯,永嘉帝的嘉,正宁帝的宁。目前为止,萧景曜侍奉过的两代帝王,都在他的侯爵封号中。

萧景曜看着得意洋洋的永嘉帝,不期然又想起了正宁帝的音容笑貌,感慨之余,更多的是感动,“陛下对臣的恩宠,实在太过。”

“过什么过?”永嘉帝爽朗一笑,“有功必赏,有过必罚。朕这叫赏罚分明!”

见萧景曜明显想明白了他的封号的含义,永嘉帝更是得意,“怎么样,我给你起的这个封号好吧?可费了我不少功夫。原本该让宁在前嘉在后的,但宁嘉念起来不过嘉宁顺口,我便定了嘉宁一字。反正父皇心胸宽广,不会同我计较这些。”

实在是永嘉帝给正宁帝闹过太多幺蛾子了,这种小问题,正宁帝都不会分出来一个眼神。是以永嘉帝很是理直气壮。

萧景曜确实十分感动,在封建时代,能接连碰上两代都非常有人情味的明君,简直是中了头奖。

从来都是忠臣良将遍地,而明君少有。要不是碰上正宁帝和永嘉帝这对明君父子,即便萧景曜胸中有再多丘壑,皇帝不予采纳,那都是白搭。

真要这样,萧景曜都觉得自己要憋屈死,成为史书上记载的又一个郁郁不得志的官员。

尤其是萧景曜还非常清楚,未来的时间线会发生什么。如果不在这个时候做出改变,萧景曜真是半夜醒来都得骂一句皇帝傻逼。

好在上天这一次到底庇佑了华夏,萧景曜只要一想到现在跟上了大航海的脚步,大概率不会再发生他记忆中的那场浩劫,就忍不住要笑出声。

永嘉帝毫不掩饰自己对萧景曜的偏爱,特地让人按国公府的规制给萧景曜修缮了一座新的侯府。

为此,永嘉帝还特地打趣萧景曜,“你那宅子买早了,等着朕给你赐府邸多好!”

大齐高官和勋贵的府邸都是皇帝赐的,但官员只有居住权,没有所有权。但只要官职还在,朝廷都不会把宅子收回。除非是犯了事,抄家贬官,又或者是年老致仕,那朝廷就会收回宅子。也有当官当得太好的,像李首辅,致仕后,朝廷直接将他住了许多年的宅子赐给他,日后可以传给子孙后代。

萧景曜先前当大理寺卿时,就有了让皇帝赐宅的荣耀。只不过萧景曜早早地买了宅子,一家人在宅子里住得好好的,正宁帝索性只赏了萧景曜别的,没提宅子的事儿。倒是永嘉帝现在乐呵呵地拿这事儿说嘴,调侃萧景曜精明一世,却在这上头做了亏本买卖。

萧景曜拿眼觑永嘉帝,“这宅子也是朝廷的,爵位没了,府邸也会被朝廷收回。自己花钱买的宅子,不管好不好,倒也没有这样的担忧。”

再说了,京城的宅子,那还能有亏的?不管哪个朝代,天子脚下,房地产行业都十分火爆。京城居,大不易。萧景曜就算一家人全搬进新的侯府中,这个

宅子租出去,也能赚不少租金。

永嘉帝却反过来调侃萧景曜,“你还担心朝廷会收回你的府邸?就小汤包那个聪明劲儿,你该欣慰自己后继有人,起码三代不用发愁。”

萧景曜拱手大乐,“承陛下吉言!”

永嘉帝吭吭哧哧两声,“要不是怕御史们叽叽歪歪,朕可是打算给你封国公的!不过文官封爵,大齐也就出了一个你,实在不好张扬。朕让人用国公府的规制来修你的侯府,其他人都当没看到。可见他们心里也知道,你的功绩,配这个爵位绰绰有余!”

萧景曜也不想当国公,现在国公府就剩一家,两代后族的承恩公府,便是现任皇后,母族都没被封国公。萧景曜要是直接被封国公,还是太过惹眼。

不过萧景曜本身也不在意爵位,他更注重培养孩子自身的能力。哪怕家里没有爵位要继承,子孙有能力,家族也不会败落,总不可能过得穷困潦倒。

一个侯爵,已经足够庇护子孙后代了。萧景曜看得很开,子孙后代中要是真出了为非作歹坏事做尽的家伙,那这个爵位有还不如没有,省得他们仗着家里有权有势就胡作非为。不过目前来看,小汤包继承了萧景曜念书的天赋,从一颗小苗苗长成了挺拔的小树苗,一点都没长歪。萧景曜最少还能教导一代孙辈,总不能把孙辈教歪了,应当没有这方面的担心。就是担心萧家的败家基因太过强大,来个隔代遗传,那萧景曜也没辙。

萧景曜只能祈祷,自己的商业基因能打过萧家祖传的败家基因,以免后人穷困潦倒。

永嘉帝笑得直哆嗦,想到萧景曜的祖父和父亲的辉煌事迹,永嘉帝根本忍不住想要大笑的欲望。当着萧景曜的面,毫无形象地瘫在椅子上笑了痛快。

萧景曜好气啊,眼神一凝,笑得很是温和,“臣从美洲大陆带过来的种子都丰收了,有些蔬菜和果子,味道属实不错,陛下可要尝尝?”

萧景曜从美洲大陆上带来的东西太多,红薯土豆和玉米当然是绝对的主角。就它们那个吓人的产量,想不成为主角都难。百姓们听到消息后,一开始还以为是朝廷在说谎骗他们,他们伺候了一辈子的庄稼,就没听过亩产能有两三千斤的粮食!

后来才知道,这些东西都是萧景曜从海外带回来的好东西,百姓们的态度又是一变:原来是萧大人从海外带来的,那这事儿肯定是真的没错了!

什么?你问我为什么这么相信萧大人?他这些年做了这么多利国利民的大好事,你是眼瞎看不到吗?

萧景曜都没想到他在百姓中的口碑这么好。但百姓不抵触陌生的粮种,这是好事。土地都是有数的,每一粒米对百姓们来说都十分重要。地那是得种粮食的,要是瞎种旁的东西,万一伺候不好这个新口粮,以至于今年颗粒无收,谁来替他们饿肚子?

大齐当然不会让百姓一下子全都把空地都种上红薯土豆和玉米。

百姓们伺候庄稼多年,自有一套农事经验,要是朝廷直接下令强制他们种哪些粮食,反倒会适得其反。萧景曜还

给永嘉帝提议,建议农户们拿了种子后,允许他们种在自己的自留地上。

所谓自留地,就是屋前屋后以及开荒出来不算在赋税中的那部分土地。土豆和红薯不太好保存,就算收税,现在大部分地方还是交实物税,也就是种什么粮食就按照税率交多少粮食。土豆和红薯含水量多,并不是特别好保存的粮食。一路从各地运进京城,怕是就坏了一半。既然如此,还不如让农户们在自留地里种些土豆红薯和玉米,这样一来,百姓们家里就能多出不少口粮,起码一家人不用再饿肚子。

土豆玉米和红薯的口感,可比剌嗓子的麦麸好多了。萧景曜亲自去过乡间地头,十分清楚,有时候官员们根本不放在眼里的一小袋粮食,就足够让老百姓卖儿卖女。

多一份口粮,对于老百姓来说,就多出一份活下去的希望。尤其是在灾年,这些口粮不知道能救回多少人的性命。

永嘉帝并非不知道民生疾苦的帝王。虽然他不像萧景曜那样,真正地在田间地头行走过,和庄户们有过交流。但永嘉帝看过户部的记载,也熟知各种物价,内务府的账本都瞒不过他。不知道是不是和萧景曜待久了,永嘉帝也喜欢动不动就查个账,让内务府的官员们苦不堪言。

有这么个对物价了如指掌的帝王,内务府的官员记账有多小心翼翼自然是可想而知。反正一个鸡蛋一两银子的离谱账目,肯定不会出现在永嘉年间的宫中账目上。

也正是因为如此,永嘉帝对百姓也有许多怜悯。萧景曜一提出这个建议,永嘉帝就明白了他的心思,当即点头同意。

反正眼下各个港口收的商税十分丰厚,一车一车的往京城运银子。朝廷不缺钱,不缺粮,何必对百姓这么苛刻?

于是永嘉帝大手一挥,随便农户们把这些高产粮食种在哪里。又因为地区差异,永嘉帝先让京城以及京城附近的几个州先种种土豆玉米和红薯,等到成功后,再推行到全国,很是稳妥。

百姓们在得知这个消息后,纷纷喜极而泣,跪在地上痛哭不止,感念帝王仁德。

↑返回顶部↑
精品御宅屋m.yuzhaiwu.vip

书页/目录